找到相关内容1752篇,用时6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虚云和尚禅法要旨之探讨

    ,推崇禅修,以及发明心地的教法,这是与佛法生死的根本诉求相呼应;不但如此,他的踏实、纯朴、苦行的风格,更是佛陀精神之再现。以下,笔者试就《年谱》与《法汇》中有关的开示,归纳虚云和尚对佛法之见解,以...其意的目的。因此,持戒是生活轨范的准则,也是生死的解脱之道。以戒为师,即是学习戒律的真实精神而真心持守。  四、人本的佛法  佛法不离世间,禅的体验,更是即世间而出世间。虚云和尚指出“人类的病,五...

    胡健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4271148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理论思想发展史纲

    去欲,以无为为宗极,但他还是未打破生死之窠臼,只有佛教的唯识一心观,才真正勘破生死,是大圆满法。因此老庄的学说,不能不靠佛教来进一步证明,其学说和最高境界,不出佛家的唯心识观的影响。佛教中的唯心识观...佛做佛事,只是小孝;生死,只是中孝;解脱众生,才是大孝,所以佛教的孝道是无上大道。以此证明佛教的孝最高。   这一时期的佛教哲学还表现在佛教界内部的融和思潮,具体地说就是禅净合流,宗教合一。&...

    黄夏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971301.html
  • 禅学悟道与生命实存——蔡日新先生访谈录

    ,他还认为这种革命并不彻底,因为禅者们弄来弄去,还离不了一个“生死”的老问题。胡适先生的这些看法显然只是站在历史学家的视域上来阐述的。要知道:若果离开生脱死...老庄思想接契(契合)。举例而言,禅宗的破对待、除人我执,主要是为了“达到佛之知见”,从而证得不生不灭的至高境界。而在《庄子》,它也主张齐物我、齐是非、齐大小、等生死与贵贱,从而...

    蔡日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83771420.html
  • 以憨山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“复兴”内涵

    来探究其复兴之内涵。由憨山一生行事风格之转换,从对己之关怀到对教界、法门,最后及至黎民百姓、社会,而提出憨山修行观从自生死,增大为人间菩萨观的修行。而这种菩萨为教化众生,不避刀山火聚的精神,亦是佛教...)的《广录》,憨山全书尚未读毕,即叹道: 「此予心之所悦也」,遂决定做出世事。[21]  这里所谓「出世事」即是指自己的生死大事,是否能生脱死,或明心见性。也是太虚、印顺等人一直批判中国佛教发展...

    见晔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181173050.html
  • 晓云导师禅画中的儒佛(禅)思想

    Tranquility   悟唯一“静”字可通佛国,唯“静”到“净”可生死。故第一应参究“静”境常住,不失不散,静至扰而不动,真静时,自然“内净”境成,则恰是宋代永明禅师〈山居诗〉所云:“吟里有声皆实相,定中无境不虚玄...创校即设有“人文教育研究中心”和首创“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”,就是为发扬儒佛文化精神。晓云山艺术绘作中,兼融中国文化形能中儒、释、道的精神内涵。[iv]法师对传统儒学中的孝,予以充分的重视 ,而躬亲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2273436.html
  • 刘逢军养生感悟100条

    也不伤他。为什么?因为他不把死当回事,不怕死,死也就没法。养生,并不是修道的目的,但是修道的人已经看透生死,所以不再怕死,既然已经不再怕死,那么死也就不再是问题。生死这一关过去,还有什么过不去的?...治标,不是治本,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。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。错误的因不除,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。健康的根本在心。一切法从心生。心净则身净。所以得病,不要向外求,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...

    刘逢军

    |养生|防病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4/20235073469.html
  • 大陆近二十年关于“人间佛教”的研究及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

    二十世纪初,国势日衰,西学东渐,社会处于急骤动荡与变革之中,传统佛教的积弊更加凸显,严重影响到社会对佛教的看法与态度,若不思变革,则直接关系到佛教的生死存亡。严酷的现实唤起佛教界有识之士,纷纷起来...从根本上看,佛陀创教的本怀仍然是对人的关怀。佛教基于‘人生皆苦’的价值判断而提出的超脱生死轮回的解脱理想,本身就表达佛教对人间苦难、人生的悲悯以及对永超苦海之极乐世界的向往,透露出对人生永恒幸福的...

    董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173504.html
  • 元代临济禅系的弘传——从原妙到元长(1)

    的的要见者一法子落著,如与人结生死冤仇相似,心愤愤地,即欲便与一刀两段,纵于造次颠沛之际,皆是猛利著鞭之时节。”[二七]   在阐述参禅必须具足三要之后,原妙对于三要之中的“信”与“疑”还做具体的...经济特权,元代佛教管理机构宣政院的长官也主要由喇嘛教的国师来担任。作为南方的汉地僧人,在当时社会僧人群体中的地位最低,主要在南方弘布的禅宗之境况自然可以想见一斑。加之后来产生佛道之争,道教势力肆意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174086.html
  • 圆觉经管窥(八)─普眼菩萨章之一

    男子!彼诸菩萨如是修行,如是渐次,如是思惟,如是住持,如是方便,如是开悟,求如是法,亦不迷闷。」  圆瑛《讲义》:「既见生死涅盘犹如昨梦,即称合圆觉实性,同佛境界也。但梦体本空,则一切自无;生死空故,无起烦恼而成生死涅盘空故,无灭生死而证涅盘。无漏圣法非新来,有为凡心非灭去;而如来藏中,求于去、来、迷、悟、生、死,无所得。」「其所证者,约理,无得真失妄,无取妙舍麤;其能证者,约行,其心平等...

    何金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274088.html
  • 天台化法四教“三藏教”之研究──以《教观纲宗》为架构(1)

    有为之法。“生灭集谛”,由于贪、嗔、痴、等分四种烦恼扰乱内心,而起三种有漏业,感得三界生死的苦果。“生灭道谛”,以戒、定、慧三学,来对治贪、嗔、痴三毒。“生灭灭谛”,灭三界因果之有,还于真谛之无。 ...不像声闻乘修禅定、断烦恼,而急于出三界、生死、证涅槃,就不能表现菩萨求无上道的精神。“不入深定”,三藏教菩萨不入深定,而从事六度的实践中去修菩萨行;若入深定,就有退转为声闻乘的可能。  智旭在《...

    正持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015874441.html